种植结构 各个县城分开说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特色?
全省土地面积为12.1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特色,其中山地丘陵占80%以上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特色,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。全省耕地面积1806万亩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特色,仅占土地面积 10%,人均耕地0.57亩。全省耕地面积中,水田1459万亩,旱地347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,占耕地的 77.8%。我省虽然人均耕地少,但土地资源丰富,特别是山地面积大,占土地总面积85%左右,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,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9600万亩,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,草山草坡大约3000万亩,可垦荒山荒地450万亩,其中宜农作80多万亩,宜茶果的350万亩。
福建省海 岸线长,沿海滩涂大,水力资源丰富。全省海岸曲线长达3324公里,沿海滩涂290多万亩,其中可围垦的约200万亩,大部分近海区除了发展水产业外,也是理想的养禽业饲养条件。内陆河流长达13569公里,年径流量1300亿方,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6万瓦,纵横交错的江河不但为农业灌溉提供也较充足的水力资源,也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,发展水上运输,促进市场经济发展。
福建省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,年平均气温15.1-21.4℃,日照时数1067-2088小时,降水量1314-2582毫米。优越的气候,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,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。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10万亩,其中粮食作物3043万亩,油料178.4万亩,糖料50万亩,蔬菜698万亩。粮食作物中,水稻占70%,甘薯占19%。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、蔬菜、烟叶、油菜、花生等。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,产量 全国第一。蔬菜近年发展很快,年“南菜北调”和加工出口60多万吨。水果90%上山,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万亩,并建成一大批名果基地,如柑桔、龙眼、荔枝、香蕉、菠萝、枇杷等。优质水果比例达40%以上,出省出口水果占总量60%。茶叶190万亩,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。食用菌是福建一项新兴的大宗种植业。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。八十年代蘑菇、香菇、木耳、金针菇等食用菌全面发展,现食用菌年鲜产量已达85万吨,产量、产值、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。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以上。
二、行政区划与农业机构设置
福建省省会是福州。省直辖地市有福州、厦门、三明、莆田、泉州、漳州、南平、宁德、龙岩九个地市,县(市、区)81个,乡(镇)969个,村民 委员会14960个;全省总人口3282 万人,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1192.82万人(农业劳动力人口782.81万人,占农村 劳动力的65.6%);省政府下设的农业机构有:农委、农业厅、水产厅、乡镇企业局、农机局、林业厅、水利水电厅、气象局;农业科研单位及院校有:省农业科学院、农业大学、农业干部管理学校等。各地市均有农业学校。各市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,农技推广站、农业广播学校及科研机构;全省共有乡镇干部9123人。
三、农业发展特点
改革开放以来,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,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,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,大抓山海资源开发,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,经济实力明显增强。
——农村经济快速增长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九十年代以来,福建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,立足省情,抓住机遇,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,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、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。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50∶40∶10调整到目前的24∶61∶15。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,充分利用气候优势,有计划地发展烤烟、甘蔗、蔬菜等经济作物,尤其注重开发冬季农业,挖掘了耕地生产潜力。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,比1990年增长2.85倍,农业总产值985亿元,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。
——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。由于福建人均耕地仅0.57亩,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。为了确保人口增加而人均粮食不减少,福建十分注重抓好现有耕地的集约经营,抓好非耕地资源开发,广辟食物来源,大力增加非粮食作物。与1990年相比,1998年粮食总产958万吨,创历史最高纪录,增加78万吨;肉蛋奶总产177.3万吨,增加86万吨,畜牧业连续20年稳定增产;水果总产344.3万吨,增加265.5万吨,人均占有量95公斤,居全国前列;茶叶11万吨,增加5.2万吨,产量居全国第二位;蔬菜906万吨,增加476.8万吨。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,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。
福建省的农业概况
全省土地面积为12.1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特色,其中山地丘陵占80%以上,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。全省耕地面积1806万亩,仅占土地面积 10%,人均耕地0.57亩。全省耕地面积中,水田1459万亩,旱地347万亩,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,占耕地的 77.8%。我省虽然人均耕地少,但土地资源丰富,特别是山地面积大,占土地总面积85%左右,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,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9600万亩,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,草山草坡大约3000万亩,可垦荒山荒地450万亩,其中宜农作80多万亩,宜茶果的350万亩。
一,福建省海 岸线长,沿海滩涂大,水力资源丰富。全省海岸曲线长达3324公里,沿海滩涂290多万亩,其中可围垦的约200万亩,大部分近海区除了发展水产业外,也是理想的养禽业饲养条件。内陆河流长达13569公里,年径流量1300亿方,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6万瓦,纵横交错的江河不但为农业灌溉提供也较充足的水力资源,也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,发展水上运输,促进市场经济发展。
福建省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,年平均气温15.1-21.4℃,日照时数1067-2088小时,降水量1314-2582毫米。优越的气候,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,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。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10万亩,其中粮食作物3043万亩,油料178.4万亩,糖料50万亩,蔬菜698万亩。粮食作物中,水稻占70%,甘薯占19%。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、蔬菜、烟叶、油菜、花生等。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,产量 全国第一。蔬菜近年发展很快,年“南菜北调”和加工出口60多万吨。水果90%上山,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万亩,并建成一大批名果基地,如柑桔、龙眼、荔枝、香蕉、菠萝、枇杷等。优质水果比例达40%以上,出省出口水果占总量60%。茶叶190万亩,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。食用菌是福建一项新兴的大宗种植业。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。八十年代蘑菇、香菇、木耳、金针菇等食用菌全面发展,现食用菌年鲜产量已达85万吨,产量、产值、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。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以上。
二、行政区划与农业机构设置
福建省省会是福州。省直辖地市有福州、厦门、三明、莆田、泉州、漳州、南平、宁德、龙岩九个地市,县(市、区)81个,乡(镇)969个,村民 委员会14960个;全省总人口3282 万人,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1192.82万人(农业劳动力人口782.81万人,占农村 劳动力的65.6%);省政府下设的农业机构有:农委、农业厅、水产厅、乡镇企业局、农机局、林业厅、水利水电厅、气象局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特色;农业科研单位及院校有:省农业科学院、农业大学、农业干部管理学校等。各地市均有农业学校。各市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,农技推广站、农业广播学校及科研机构;全省共有乡镇干部9123人。
三、农业发展特点
改革开放以来,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,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,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,大抓山海资源开发,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,经济实力明显增强。
——农村经济快速增长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九十年代以来,福建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,立足省情,抓住机遇,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,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、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。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50∶40∶10调整到目前的24∶61∶15。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,充分利用气候优势,有计划地发展烤烟、甘蔗、蔬菜等经济作物,尤其注重开发冬季农业,挖掘了耕地生产潜力。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,比1990年增长2.85倍,农业总产值985亿元,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。
——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。由于福建人均耕地仅0.57亩,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。为了确保人口增加而人均粮食不减少,福建十分注重抓好现有耕地的集约经营,抓好非耕地资源开发,广辟食物来源,大力增加非粮食作物。与1990年相比,1998年粮食总产958万吨,创历史最高纪录,增加78万吨;肉蛋奶总产177.3万吨,增加86万吨,畜牧业连续20年稳定增产;水果总产344.3万吨,增加265.5万吨,人均占有量95公斤,居全国前列;茶叶11万吨,增加5.2万吨,产量居全国第二位;蔬菜906万吨,增加476.8万吨。
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,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。
福建省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(或水稻种植业)
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季高温多雨(雨热同期),有利于水稻生长;人口稠密众多,人均耕地少,粮食需求量大;所以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,故福建省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(或水稻种植业)。
落寞的漆篮工艺走上产业化道路,奔走的农民回到焕发生机的故土,凋敝的村庄找到发展方向……以复兴漆篮产业为突破口, 永春县 仙夹镇龙水村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被激活了。
十年蝶变,让我们看到山村“头雁”的力量。
他们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,推进一项项政策落地生根,推动一张张蓝图转变成美好现实,见证一个个村庄焕然新生——
福建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生态资源禀赋独特,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,是必由之路。福建坚持走特色路、打特色牌,先后出台10多份省级规划,配套系列措施,组织实施推进一批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、重大行动,因地制宜发展茶叶、蔬菜、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。如今,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。
2019年底,福建现行标准下45.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,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,提前交出一张高质量脱贫的福建答卷。
美丽乡村入画来,农民幸福感成色越来越足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后,福建持续发力,压茬推进乡村建设,每年出台一个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、形成一份乡村建设重点任务清单、明确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重点项目,奋力打造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福建特色美丽乡村。
乡村振兴,为农民而兴;乡村建设,为农民而建。站在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,福建“摘帽不摘政策,脱贫不脱帮扶”,着力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全力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,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
“头雁”引领,乡村振兴有合力。
十年来,福建既重视顶层谋划,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,锻造着一个个过硬的乡村“雁阵”。从百万农民培训行动到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,从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到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,福建持续搭建平台,内培外引,孵化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“头雁”。今年8月,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,计划以每年每个县(市、区)10人的速度,用5年的时间培育一支能够引领一方、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“头雁”队伍。
“头雁”领飞,乡村振翅。
去闽北山区,看看掌握了流量密码的网红们,如何让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山货走进千家万户;去古邑屏南,看看艺术家们如何用文创的魔法改造一个个薄弱村;去竹乡永安,看看一根竹子如何被“吃干榨尽”,撬动起近百亿元产值;去“全国林改第一县”武平,看绿水青山如何转换为金山银山……行走在福建广袤的土地,希望的田野上演绎着不同的振兴故事,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。 (记者 张辉)